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突现,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也高,并且近年来已出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不少专家教授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也就是对疾病的不了解、不认识、不注重,为了让更多的人和脑血管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在此对脑血管病作详细介绍……”
一、什么叫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偏瘫和头晕耳鸣、手脚麻木为主要表现。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大中城市中、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一般45岁以上发病率较高,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年青化,且男性多于女性,有家族病史的较一般人高1.7倍。脑血管疾病不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更是目前和未来20年内人类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
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我国1984年农村调查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二、脑血管病的分类:
〈1〉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发表离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2〉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脑血栓形成。(3)脑栓塞。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脑出血,系统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因。(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1、什么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发生TIA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
TIA症状繁多,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其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组。一是由于颈动脉系统缺血产生的半侧 手足无力、偏瘫、单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语等;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及面部感觉障碍。上述两组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如果有过一次发作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预防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针对其存在的病因进行治疗,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总之,只要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TIA发作是可以控制的。
2、什么叫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显著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躯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