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该怎么引导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该怎么引导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该怎么引导

观察孩子,实实在在出谋划策,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教育问题不足点。

从孩子感兴趣的入手

可妹这个孩子我应该比较了解,到童童童来学习两年多了。印象中这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女孩,长得很可爱,是妈妈的开心果。不过,也经常让妈妈伤脑筋。所以,妈妈争取到了这次一对一辅导机会。呵呵,不过,妈妈前面提到“心理辅导”,在此要更正一下,对于3岁多的孩子根本谈不上心理辅导。而是在和孩子一对一游戏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孩子,通过孩子的表现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

3点半妈妈把可妹送进我的办公室,她乐呵呵的。因为之前妈妈已经按我的要求和她沟通好了——只有最乖的孩子才会受到陈园长的邀请。她对我办公桌上的茶具很感兴趣,我就以此来吸引她。但当妈妈告诉她要走的时候,她依然表现出不太愿意。不过,我很快用茶具里的小刷子把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妈妈告诉可妹要去给她买好吃的,之后就走了。我开始用一个小皮球和她玩了起来,原本以为她多少要闹一下情绪。呵呵,没想到,她竟然很兴奋地和我玩了起来,玩的过程中开心得咯咯直笑。我倒有些意外,相反被她的好情绪感染。就象一个大孩子一般地和她玩了起来。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桌上的杯子里有一杯子的游戏币,我问可妹这是什么,她说是钱。我告诉她这是“游戏币”,她一下子就记住了。原来她有过玩游戏的经验。我抓出一把游戏币,问她都有什么颜色?她说是黄色和白色,我告诉她是黄色和银色(不要去否定孩子,如果她错了就告诉她正确答案)。她表现出很感兴趣。之后我们又玩了把两种色彩的游戏币分类、比较哪边多、从左边拿几个到右边、从右边拿几个到左边(用玩的方式训练孩子认识多少、空间方位、颜色等,打下数理基础)。让我很开心的是,可妹表现都很好,既有兴趣,也都能回答。作为3岁半的孩子来说,她在智力发展方面应该是比较优秀的。

背儿歌——《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一起跳下水”这是我接下来重点要教可妹的儿歌。由于3岁多的她并没有学过乘法,老是记不到数字。所以儿歌教了许多遍,她依然不熟,但在我的动作提示下,她大致还是能背下来。不过一定要提示才会背,我非常有耐性地教她。她学了很多遍了,还是不太熟,但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很配合我在努力地学。(如果孩子学了几遍依然没有学会,家长要积极鼓励,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这些方面远比学会这首儿歌更有价值得多)

我最喜欢的人是妈妈

中途可妹的主班老师进来递了个纸条,上面写道“可可有时候要说坏妈妈,不要妈妈。”让我针对这个问题对可妹进行“心理辅导”。我问可妹,家里有哪些人?她很清楚的一个个背给我听,然后我问她最喜欢谁。她说“最喜欢妈妈”!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妈妈很爱我。”然后第二喜欢爸爸,第三、第四……。她一一数给我听,作为3岁半的孩子思路很清晰、有极好的逻辑性,让我觉得很欣慰。所以,孩子前面说的那些话不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她是爱妈妈的,只是为什么要对妈妈这样说,妈妈应该就当时的具体事情来反思。孩子是单纯无辜的,如果她说出我们不接受的话,不要先去指责她或是自己心里不开心,而是应该冷静地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说,接下来才理智地和孩子沟通。

答应了可妹要送她一个小礼物——一把纸叠的手枪。在叠的过程中,我很自然地和她聊天,我很惊喜地发现了她的一个巨大特点。我问她在幼儿园都有哪些好朋友,她就一个一个背了起来“蓝二娃、李心悦、曹奇奇、何思瑶、郑健昆、张可可、韩子奇、王照仪、郑卓利、王子寒、曾子寒……”,如果我不让她停,她还会一直数下去。这是我辅导了那么多孩子以来,第一个说到好朋友可以给我背一大串的。我有理由相信可妹是个高情商的孩子。之后我拿出一个“键子”,问她是什么,她说不知道。我说,你出门去随便找一个老师问一下,她有些迟疑,但最后还是出去问了,问到天天老师,终于回来告诉我这是“键子”。我很兴奋地表扬了她。她也表现出很有成就感。以上两条,加上两个小时她和我积极的配合,让我相信如果好好培养,可妹将是个受欢迎的高情商孩子。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中途,为了锻炼可妹的独立性,我拿出一本书,让她坐到沙发上去看,要求她独立看完然后告诉我书里都讲了什么?她坐在沙发上,边看书边偶尔看一眼我,我提示她正确的翻书方法、要爱惜书、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她很认真地听,非常配合我。(孩子其实非常在意成人对她的看法,她之所以边看书边留意我,是希望得到我的认可。这时候,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是不专心而去指责她,而应该笑着真诚地说“好好看书,书里有好多知识呢,它是我们的好朋友”。直到孩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孩子不缺物质,她缺的是什么?

2小时时光快乐地结束了,妈妈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手里提前一大口袋零食。由于我们已经在两个小时中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可妹很大方地将手中的零食给我们分享。并在我的提示下表演了小节目。妈妈问道“孩子表现得怎样?”我说“表现得太好了!”我在妈妈眼睛里看到了一点失望,或许妈妈希望孩子在我的面前表现出问题,从而才可以得到我的帮助吧。我在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小时可妹表现是如此的好。我认为,孩子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别人的关注、重视以及认可。但成年人往往喜欢给予孩子物质,如妈妈买的零食,如我送的手枪。其实,在孩子眼中一大包零食等同于一个小小的棒棒糖。而我送的手枪对于孩子并不重要,孩子真正在意的是如何得到枪的过程,而不是最后得到那把枪,因为在过程中她为了得到枪一直努力着,但当得到枪后她却还给了我。孩子这两小时为什么如此配合我,表现如此的优秀,是因为她在我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与被重视。我想,这是孩子最需要的。